如果物理学出现了大的漏洞该怎么办?

学半
发布于 2023-03-04 23:16
漏洞太大,爱因斯坦指出了物理学理论基础的一个致命错误,必须进行根本的变革。
爱因斯坦在1936年3月发表的《物理学和实在》一文中就指出:欧几里得几何中先于一切经验的纯逻辑的表示,固然有较大的简单性和明确性这个优点,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放弃理论中的概念构造和公理构造同感觉经验之间的联系,而几何学对于物理学的意义仅仅是建筑在这种联系之上的,因此这成为欧几里得几何和物理学理论基础上的致命错误。链接>>
但是,目前全世界科学理论界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科学理论是以希腊哲学家单纯思辨发明的形式逻辑系统(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他们并不知道真正的科学理论是靠实事求是去发现的辩证逻辑系统(在物质的几何学中);所以就很难自觉摒弃单纯思辨的形式逻辑思维模式,而去接受辩证逻辑系统的科学理论创新。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1970年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一文中说:“我们用来工作的理论,它的基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凡是在这一领域工作过一个时期的人都相当清楚地意识到,需要进行一次非常剧烈的变革。”
首先,科学是什么,当正本清源。
科学是实事求是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
人的认识过程有两阶段特性: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经验知识);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论知识)。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物质实践的直接经验(肉体感官对外界的感觉经验)发源的,离开物质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实践决定认识,因为实践是求得直接经验的唯一方法。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理论如果要得到人们的信任,就必须建立在可以普遍推广的事实之上。……从来没有一个真正有用的和深刻的理论果真是靠单纯思辨去发现的。”换言之,实事求是,是建立科学理论的根本遵循。
所以,科学理论的建立,首先必须在一定的实践经验事实基础上,发现理论演绎推导的出发点——假设、原理或公理,然后用实事求是的逻辑(而非先于一切经验的单纯思辨逻辑)演绎推导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将其结论与科学实验实践的经验知识相印证而吻合,才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作出一定形式的可靠预见。


释读岳麓书院“半学斋”匾额
《说文解字》“半,物中分也”。所以,“半学”一词的本义是“物中分学”,今称“物理学”。《庄子·缮性》“道,理也”,《郑注乐记》“理者,分也”。学(學),见《说文解字》“學,篆文斆省”;《书·说命下》“惟斆,學半”。 半,见《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说文解字》“日,实也”),此乃实事求是的为学之道也;即《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

大家都知道,“昔”字的含义是过去的时间、过程(former time,past)。甲骨文“昔”字的字形由二、三条折线和“日”部构成。但几乎没有人知道,《说文解字》“日,实也”就是指“昔”字的“日”部本义是以外框强调凸显其中的度量几何单位“一”是一个实物线段“一尺之捶”,用来作为整个宇宙的几何物理抽象; “昔”字的两三条折线则表示单位“一”在表示虚空的路线上循环度量的记录。“昔”字的这种字形诠释了一个单位“一”循环无限进动周行而不殆的宇宙时空度量几何学模型。参考>>
物动学——中国本土的传统理论科学
在人类文明史发展的进程中,探索和求解客观宇宙整体的运动(绝对运动)、整个宇宙内部的运动(相对性运动),及其运动的公理化的形、数结合几何演绎体系的形式规律表现的理论科学,叫做物动学。
物动学源于人类原始文明的简单的物质实践,以找到宇宙物质理论的出发点——假设或公理:“宇宙只有一个”,进而以该公理为整个理论的依据,演绎推导出各个历史时期一脉相承的那些结论——远古文明时代的结论、古代文明的结论、现代文明的结论,然后将其结论与现代实践观测(综合的天文观测和高能物理观测)的经验知识相对照而吻合,并作出理论科学的预言。




中国最伟大的文化输出是什么?
答:是科学的理论思维模式及其思维成就:中国古代有辩证法宇宙观的万物之理、无敌之道;中国现代有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