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美】1.1现代美军资料“军服篇”——美军现代迷彩1940-2001年(上)
热心管家-Genesis
发布于 2022-09-24 13:03
“迷彩?不是高街就是民工”
摘 要
迷彩就是几种不同色块的呈比例搭配,美军专用迷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同老盟友英法一样,美军也尝试通过一些服装设计来提高侦查、狙击人员的隐蔽性,这种设计包括由布条、麻绳等捆扎组成的“吉利服”,另外一种就是由华盛顿特区的陆军大学设计的作战服,这种作战服由夹克、裤子、帽子组成,该服装在浅色布料上绘有深色条纹。
但是这种“美军迷彩服鼻祖”的生产和销售很少,这里笔者也没有找到图片,虽然1918年后美军的确对“迷彩服”进行了论证和实验;而事实上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才真正开始把“迷彩”当回事儿。
1.1.1 迷彩的重要性
好了又到了喜闻乐见的“辱法时间”【今日辱法(1/1)】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没人能在法国投降前攻陷巴黎!”一样;法国人的浪漫与艺术气息也一直延伸到军事领域,让我们来看看一战时期的法国军服:
德军机枪手A:“他们知道我们装备了新型的马克沁机枪吧?”
德军机枪手B:“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喜欢这种裤子和帽子,反正往红色的地方打就对了。”
当然法国战前就有人建议将军服换成这种不显眼的木樨色
然而国民议会始终不同意将这个扎眼的红色军裤替换掉,直到开战后法国陆军步兵的死亡率来到了恐怖的22.9%,相比之下骑兵只有7.6%,法军士兵的红裤红帽就像斗牛士手中的布莱卡一样,可他们面对的却是由机枪和步枪组成的火力网。于是这种红色军裤军帽被迅速取代,改为深蓝色/灰色工装裤,值得一提的是,1915年换装的蓝色单排扣大衣,因为面料大多来自英国,这种蓝色被称为:“英国蓝”。
由此可见,合适军服在战争中确实能够起到增强隐蔽性的作用,尤其是恰当的颜色与后世迷彩的运用,这里用一张CP公司的MC迷彩竞标时与四丛迷彩的对比图,来作为例子:
接下来书归正传,笔者将以时间为线索,细数美军从1940年至今的全军种所有迷彩类型。
“不会设计迷彩的杂志编辑不是一个好园艺家”
1.1.2 四十年代初至五十年代初(1940-1950)
美军于1942首次开始广泛应用迷彩,但事实上美国陆军工兵部队从1940年就开始致力于开发各种迷彩服作为军事用途。而第一次大规模采购迷彩服的这位仁兄,也是咱们的一位老朋友,著名的“圣诞节将军”——麦克阿瑟。
1942年麦克阿瑟要求紧急生产15万套丛林迷彩服,供太平洋战区使用。神奇的是,这种迷彩并非由军部的人开发设计,设计师是一名叫“诺威尔·吉莱斯皮(Norvell Gillespie)”的园艺家。
这位吉莱斯皮还是《Sunset(日落)》、《Better House & Garden》与《SanFrancisco Chronicle(旧金山纪事报)》的杂志园艺编辑。从1942年8月开始开始,这种斑点设计的迷彩就开始在美军中推广并命名为“M1942斑点迷彩”,并逐渐转变为棕褐色。这种迷彩也被大兵亲切地称为“Frog-Skin(蛙皮)”;M1942斑点迷彩由绿色为主的“丛林迷彩”和棕色为主的“沙滩迷彩”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该种迷彩不仅被投入到太平洋战区的海军陆战队中广泛使用(四等人也有不是捡垃圾的一天 o。0?),在地球另一边的欧战战场的美国陆军也有部分使用案例。
同时M1942斑点迷彩也有着一些变体,例如印刷在防水布料上来制作雨披/雨衣。
一些二战时期的降落伞会印刷三点绿色迷彩,这种迷彩甚至被沿用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士兵们甚至会将它切成围巾或者野战应急盔罩,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有多么高。
同时请注意,虽然这种迷彩在越南战争前就已经停产了,但是多用途防水雨披的问世使得第一款雨披衬里由相同面料制成,并印有同样的迷彩。
1.1.3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1950-1962)
随着大国冷战,局部热战进程的推进,美国陆军1953年试验并生产了两种新型迷彩,单这两种迷彩仅作为多用途防水雨披(1953年型)和盔罩(1959年型),USMC将其称为“Wine Leaf(葡萄酒叶迷彩)”
有时这种迷彩也被称为“Vine Leaf”或甚至“Maple Leaf(枫树叶)”,尽管这种形状和枫树叶相去甚远...
可以看到,第二版的颜色的对比感要比第一版弱得多,同时有证据表明,在越南战争期间,确实有一些裁缝会用这样的迷彩布料制作衣服,这些布料通常来源于美军遗弃的雨披甚至是亚洲本土的仿制布料。
下面这种迷彩是USMC在50-60年代使用的米切尔迷彩又称“Cloud(云迷彩)”,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四等人居然也会有新品早享受的环节。
可以看到,这种由重叠的深棕色、赤褐色、米色、浅棕色和赭色“云”组成,背景为褐色按照USMC的设计:“米切尔迷彩”有两个版本,一个浅色版本的整体对比感略强,一个深色版本的对比感则弱很多,同时这种迷彩的一个变种被南越的警察部队采用。
最后是上世纪50和60年代印刷在降落伞上的一种迷彩,我们姑且称他为“斑驳迷彩”,最早有记录的是美国海军Mk.17降落伞,这种迷彩也曾印刷在某些装具上,但是因为早已弃用,所以这种迷彩具体是什么时候问世的笔者也无从知晓。
“四丛 or 民工?ERDL、M81傻傻分不清楚?”
1.1.4 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1962-1989)
在进入这个时代的美军迷彩小故事的讲述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神仙姐姐林心如的一张照片:
毫无疑问,这件牛仔上衣的颜色就是大名鼎鼎的BDU迷彩的变体(因为具体无法考察色准,所以这里严谨一点说“变体”)。
进入这个小节咱们就好好看看这个所谓“民工四丛”的前世今生。
1.1.4.1 EDRL迷彩时期
其实早在1948年,“The US Army Engine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y”,美国陆军工程师研究与发展实验室(累死我了,以下简称“ERDL”)设计出了一种通用丛林迷彩,这种迷彩由中棕色和草绿色有机色块的黑色“树枝”组成,背景为石灰绿色。
神奇的是,这种甚至至今都在被山寨和沿用的迷彩,最初却被搁置了数十年;从1948年被设计出来,知道1962年才开始进行测试,直到1966,几百件做过红外线预处理的ERDL迷彩服才被送到美国驻越南部队进行评估。这不禁让笔者怀疑这帮实验室的书呆子是不是政商方面关系有所欠缺 XD...
从1967年开始,ERDL迷彩服开始在越南部署,被称为M1967丛林制服,最早这种迷彩服只配发给侦查和特种部队人员(也包括部署在越南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特种部队,但是数量不多),其中就有我们所熟知的“索格小队(SOG team)”;同时咱们的老熟人USMC也很喜欢这款迷彩。
据越战老兵回忆,这种迷彩通常被称为“叶式”或者“花式”丛林迷彩
初代版ERDL迷彩以绿色为主,印在棉府绸布料上;后来的版本使用了一种新的“防撕裂”版府绸布料。
绿色占主导地位的设计经常被贴上“低地”的标签,这指的是在亚洲东南部郁郁葱葱的低地地区作为迷彩的适用性。值得注意的是,初代版ERDL迷彩的印刷经常是不一致的,滚轮经常发生滑动,导致迷彩中一个或多个颜色的套印,许多色块留下阴影状的轮廓。因此,在多年生产的布料批次中可以观察到几种变化。这个生产工艺嘛,只能说确实很美利坚。
既然有所谓“低地”,那么就肯定会有“高地”:
这种“高地迷彩”于1968年发布,其实就是ERDL迷彩的主要棕色变体,其中包括了中棕色和草绿色的有机色块(与绿色主导色块相反),背景是卡其色与黑色的“树枝”。这种迷彩通常被贴上“高地”的标签,指的是它适用于东南亚多岩石、多山地区的迷彩。与绿色为主的ERDL迷彩一样,在打印过程中,滚轮的滑动常常会导致原始色块周围出现阴影。在美国陆军标准OG 107第三系列制服的实验迷彩版本中,该迷彩的变体也被印在棉缎布料上。
请各位务必注意,M1967丛林制服只有在越战期间被部署到东南亚的美国军事人员才能使用。
1.1.4.2 EDRL过渡型时期(1979-1981)
而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过渡时期。
随着战争结束后,初代版ERDL制服只被零星使用,主要由USMC和美国空降/特种作战部队使用;可能四等人捡垃圾的时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然而,从1979年开始,国防部准备重新给军事人员分发迷彩服,并利用剩余的绿色和棕色ERD设计了热带制服(与越战时期的丛林制服略有不同)。后来,这种纺织品相比于越南时代的ERDL迷彩,显现出一种独特的颜色变化,形成了一些历史学家所熟知的“过渡性ERDL”或“ERDL二代”。美国陆军纳蒂克实验室的开发人员将这种迷彩的变体称为NLABS-1和NLABS-2。
这一迷彩以浅橄榄绿为背景,呈中棕色和草绿色的有机色块,黑色的“树枝”为其特征,存世的样品说明采用了几种不同颜色的染料。第二代ERDL制服主要分发给快速部署部队和USMC的士兵(连同一些特别行动人员),但只在1979年到1981年间正式生产。
“真正的“民工迷彩”,他来了”
1.1.4.3 M1981林地迷彩与BDU(1981年至今)
1981年,美国陆军开始全面生产第二代ERDL型的迷彩改型,这种迷彩被称为M1981林地迷彩(简称M81迷彩);其基本上保留了浅绿色、深绿色、棕色和黑色的相同色系。
可以观察看到,M81迷彩融合了原始ERDL设计的60%的放大效果。可以说M81迷彩就是ERDL迷彩的孙子(ERDL Gen.3?)。
该迷彩最初被US Army和USMC采用为标准战斗和日常服装(随后装备了在1980年代后期服役的军队),并于投入到各种制服、帽子、野战装备、防护服的生产当中。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于1981年10月1日,由NATICK实验室研究开发的M81 BDU(Battle Dress Uniform),作为BDS系统(battle dress system)的一部分开始正式装备美国陆军,直至1983年全军完成换装。当时配发的BDU分为温带和热带两种,主要区别在于面料,温带BDU为厚重一点的棉/尼龙混纺斜纹布面料,热带BDU为轻薄一些的全棉斜纹布及防刮布面料。
请注意这个地方的M81是指M81式作训服,后面为了防止与迷彩混淆我将用“BDU”来代指作训服。
自采用以来,已生产出多种面料类型的制服,包括原尼龙布棉布对半混纺、100%棉防撕裂布、防火芳纶布、战场装备用尼龙布、最终为BDU增强型防撕裂布(50%棉、50%尼龙布)。
M81林地迷彩是迄今为止被山寨最多和修改最多的迷彩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依旧在各国军队中活跃并使用的迷彩。在Alan哥的另一篇帖子里有更多M81迷彩包括其变版的美图,这里就不再赘述。
Alan哥帖子请点击
特别地,大家所熟知BDU并非为迷彩的名称,BDU全称“Battle Dress Uniform”所以严格来说BDU是一种迷彩服的名称,而并非迷彩的名字,只是配合M1981林地迷彩的印刷,被大家叫着叫着混淆成了BDU迷彩,事实上BDU是一种制服的名称。
介绍完大名鼎鼎的M1981林地迷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可爱的家伙——“巧克力六沙迷彩”。
1.1.4.4 “六沙迷彩”与DBDU(1973-1989)
美国陆军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适合部署到沙漠地区的伪装图案,预期战斗人员·到中东以应对以色列和周围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全面战争。
试验阶段的一个测试模式利用加利福尼亚的岩石沙漠作为其设计的基础。这种迷彩直至1973年才开始出现书面的采购证明,尽管图片显示1972年就有的制服上出现了这种迷彩。
该设计由两种深浅不一的中棕色组成,覆盖了较大面积的沙色和棕褐色,点缀着黑色和灰白色的较小“岩石”形状。
这个“沙漠计划”主要是在1981年到1991年之间制定的,并且在西奈半岛的沙漠演习中,以及在波斯湾(沙漠风暴)和索马里(恢复希望)的军事行动中,美国军事人员使用了相当多的这种制服。
一些现存的原品上其实可以找出“碎片”或“岩石”元素中的黑色其实存在区别,这说明其实这种制服在早期存在轻微修改的情况,但是后期就没有修改过了。这种迷彩也被亲切地称为六色沙漠迷彩或“巧克力迷彩”,或许是因为这种迷彩上小石头的元素看起来很像奥利奥饼干 XD...
而收藏者们则将这种迷彩服简称为:印有沙漠迷彩的BDU即DBDU(Desert Battle Dress Uniform)。
1.1.4.5 夜视网格迷彩(1983-90年代中期)
这个年代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夜视网格迷彩,于1983年应用于US Army与USMC,但是由于这玩意儿实在太过于鸡肋,且很难起到混淆的效果,同时也没法像宣传一样保暖,美军于90年代中期停止了这种夜视沙漠迷彩服的生产。
可以看到后期型的网格比早期型更细,且颜色也有细微差别,不过你告诉我这玩意儿能迷惑夜视仪甚至是保暖,笔者也是质疑的。
1.1.5 八十年末初至二十世纪初(1989-2001)
随着1990年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后,美国国防部迫切需要为大量作战人员配备适合沙漠作战的迷彩制服——虽然大量的军事人员在“沙漠风暴行动”和“沙漠盾牌行动”中都穿着标准的BDU或DBDU;但是军队已经开发出一个通用迷彩设计,更合适的植被稀疏的沙地地区,比如西亚和北非。
1.1.5.1“三沙迷彩”与DCU(1989-2001)
最终的三色迷彩于1989年限量发行,并于1991年全面投入生产。不过据说在沙漠风暴期间,美国军队也曾收到过非常少量的样品。
美国的三色沙漠迷彩(被一些美国人戏称为“咖啡污渍”)由浅褐色和土褐色的水平波浪构成,沙色背景,后来被许多西亚国家复制和采用,并继续在世界许多国家大量装备。第一版美国三色沙漠迷彩印在50/50%的NYCO斜纹布料上,随后的是100%防撕裂版,1995-1996年应用在增强的防撕裂50/50% NYCO布料上。
同样的,和BDU一样,印有这种“三沙”迷彩的军服被称为“DCU(Desert Camo Uniform)”。
1.1.5.2 ERDL、BDU、DBDU与DCU图集
图片来源于:战甲网、中华网论坛等。
参考文献
[1]Shelby Stanton, US Army Uniforms of the Vietnam War [J].(Stackpole Books, Harrisburg, PA, 1989), p. 8.
[2]Shelby Stanton, US Army Uniforms of the Vietnam War [J].(Stackpole Books, Harrisburg, PA, 1989), p 8-9.
[3]Joel B. Paskauskas, Desert Garb & Gear: the Equipment of America's Desert Warriors [J].(Concord Publications Co, Hong Kong, 1994), p 3.
[4]Natick Laboratories, Combined Infantry-Army Aviation Program Review[J].1971, Natick, Massachusetts, pp.4, 49.
[5]Alvin O. Ramsley and Walter G. Yeomans, Psychophysics of Modern Camouflage[J].(US Army Natick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 Massachusetts, USA, 1982), p 2.
[6]王牌自行车(译),https://www.junpin360.com/html/2018-12-12/7117.html[EB/OL].
[7]Tiberius,https://www.junpin360.com/html/2021-12-30/8496.html [EB/OL].
[8]路过的小卒赵某某,https://www.junpin360.com/html/2018-08-02/6891.html [EB/OL].
[9]https://www.camopedia.org/index.php/USA[EB/OL].
全部评论(0)